实验背景
清代官式建筑是指工部或内务府派员监督建造,包括北京的宫殿、坛庙、仓库、城垣、寺庙、王府等建筑,以及在北京以外敕建建筑,具有体系严密、术语规范、工艺多样统一的特点,代表了当时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。大木作,最早见于宋代李诫《营造法式》,其中将建筑的木料工程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两大类,凡与建筑整体骨干构架有关的木构件均归入大木作范围。清官式大木作即清代官式建筑营造中与建筑整体骨干构架有关部分。

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下设有考古学、博物馆学、文物保护、文物建筑四个本科生专业方向。清官式大木作教学内容是文物建筑专业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,在《中国建筑史》课程中讲授,是学生后续进行深入的文物建筑研究、建筑考古研究的知识基础。
实验目的
清官式大木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,分别为构件认知教学、清官式建筑构造教学、古建筑现场认知踏查、营造文献阅读与整理。本实验项目从教学内容出发,针对传统教学中面临的教学资源直观性差、实物模型数量少精度低学术性差无法满足搭建需求、现场踏查成本高有风险等教学痛点,设计了本实验项目,包含如下几个模块:
1、构件认知学习模块:提供基本的构件信息学习,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各个构件,掌握清官式大木作基础知识;
2、实景学习模块:包括一系列实景教学资源,辅助学生认知在真实的清
官式建筑中的各类构件的位置样式,与构件认知学习模块的理论部分相辅相成,为后续建筑现场踏查实习做好准备,虚实结合;
3、虚拟搭建模块:提供平身科与歇山大木虚拟搭建两个场景,使用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清朝工部颁布的《工程做法》中建筑、斗栱样例作为虚拟搭建对象,并参考梁思成先生《清式营造则例》、《清工部〈工程做法〉图解》等书,以期严谨地再现清代官式大木建筑的风貌,学生通过此模块的学习,动手实践一整座清代官式建筑大木作部分的完整建造过程,最终熟练掌握清官式建筑大木作的构造;
依托以上三个模块,本项目提供六个可供交互操作的实验,包括构件辨识实验、平身科搭建实验、柱额层搭建实验、斗栱层搭建实验、屋架层搭建实验、椽望层搭建实验;

因此,本项目可以实现的教学目的是:
1、掌握清官式大木作构件的名称、位置、权衡、功能;
2、掌握清官式斗栱组合搭建方式,完成平身科斗栱的虚拟搭建。
3、掌握清官式建筑整体组合搭建方式,完成一整座清官式歇山建筑大木作的虚拟搭建。
4、熟悉清官式大木作构件在重要营造文献及相关著作中的记载与阐释;
5、熟悉现场踏查古建筑时认知建筑的方法,能够辨认并记录古建筑实物上的各个大木作构件;
6、引导学生对清官式建筑相关营造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。
【点击进入实验平台】